匿名用户

发表于 2016年11月16日 08:43
楼主
【“扎着辫子的小空降”在拖车生产企业的经历】

我2006年工科硕士毕业,没有从事大部分同学喜欢的开发、设计、工程,我选择了贸易。毕业后的前半年,我都在工厂的各个部门轮岗实习了解产品、技术。我也会和大家一起画图AUTOCAD,SOLID WORKS,PROE。而我认为,技术的深入,都会在今后的商务谈判中起着一定的支持作用。

 

我的领导B,从事贸易20多年,公司在北京。多年的出口使他和很多供应商建立了良好的关系,也逐渐买下了一些厂的部分股份。Z在石家庄有3个工厂,分别生产汽车部件的不同产品。2007年1月,B和Z打算成立一个新厂,生产拖车(2006年底,已经在Z的某一个工厂,给一位加拿大的老客户,生产了一些小拖车半成品)。

刚好石家庄的某开发区招商引资,于是选地(66亩)、签合同(50年租,之后有优先续租权),每三年交租金,并计划于2007.5.1动工建厂房,购置设备。F(B合伙人的儿子),在国外学习工作4年,与当地一生产厂家合作开了一拖车厂。2007年初带领国外的技术指导来北京,谈判战略合作——提供生产图纸,技术指导,独家采购,我们独家供应、略低于市场的价格。

 

这个新的项目是我负责,所以我也参与了初期的技术沟通等。随着2007.5.1新厂破土动工,我被领导B指派为新公司的总经理(工作地点从北京转到石家庄),全权负责拖车项目。B的目的,就是希望指派一个他信任的人监督这个新项目。公司很小(不到100人,管理人员10人左右),而且是新厂,业务(主要做出口)也没那么多。Z作为石家庄几家工厂的董事长,负责处理与政府的事物,我的职责主要是:新客户开发,技术沟通,协助生产,建厂初期还有设备购入审批、车间布局等——当然公司的大多事我都是需要向Z汇报——我成了一位打杂的“小空降”。

 

在拖车厂工作的这两年,我遇到了一些问题:

 

1. 随着公司正式注册成立,新厂房开建及我的任职,Z也给我组建了一个团队,人员都是Z从其他三个工厂中挑选过来的——采购、技术、生产、财务。他们都知道我是B派过来的,所以对我都比较尊重,工作也很配合。

但我毕竟是外人,我感觉一直到我两年后离开的时候,他们一直对我都是有所保留,有所戒备,也不是有什么事都会向我汇报,有的时候他们会自己私底下商量之后才会来找我。

 

2. 因为是制造业,所以大部分员工都是车间的工人,我刚任职的时候,大概有20几名工人,人较多的时候不足100名。工厂的组织结构简单,业务单一(当时只是做南非的拖车),所以我把很大一部分时间都花在车间里,和技术、工人一起研究图纸,和车间主任一起商量工序合理化设计等。

工人嘛,都是干活拿工资,所以对我也没有什么排斥。从最初看热闹一样,审视我这个刚毕业一年扎着辫子的小姑娘来做工业产品,到后来渐渐熟悉,觉得我平易近人,也会跟我汇报一些他们眼中公司管理人员的优缺点、公司制度是否合理等。我也会考虑并采纳他们提到的建议。

 

3. 2008年1月份,新厂建成,设备到位,工装布置按照我们的工序流程设计安装完成,我们也制定了一套自己的规章制度,最主要而且实际的就是生产过程中的流程控制、质量检验标准。但是工人,大部分都是初中最多高中学历,开始的时候我还常常抱怨,说他们不听指挥,不理会规章制度,但是当我和其他工厂比较,比如周边工厂,或者是广东一带的工厂比较时,我觉得是我错了。

一线工人,之所以会做一线,就是因为学历不高,能力不足,这更需要管理者积极的引导、并管理好他们。我和车间主任,根据工序步骤,把工人分成若干组,每个组的组长都是最初来到工厂、技术比较成熟的老员工。组长、同时公司配以质检人员对操作者的工作监督检验,另外加上每天上下班的总结、定期会议技术讨论,虽然不能完全按照我们预期的来完成,但是较之前还是有些改善。

 

4. 2007年下半年,和2008年上半年,在我的努力之下,又迎来了三位新客户。但是任何新客户都有开发样品、试订单检验这样漫长的过程(大概三个月的时间),另外F与国外厂家合作不愉快、国外公司解体、订单取消、产生大量库存,伴随着2008年下半年的经济危机,使这个脆弱的新兴工厂一下变得不景气,不足的订单使我们不得不裁员、减少开支。

同时,无奈之下,我们也开始屈尊做国内拖车,虽然这背离了我们最初的设想——只做国际市场。

国内的拖车市场,利润非常低,周边很多厂家就是几个工人,一块空地,两台设备,几台焊机,所以运营成本非常低,所以同样的价格情况下,在我们做不下来的情况下,这些小厂是可以做的。而且,很多卡车司机不计较质量,把车头开过来,恨不得马上给组装上车厢开走挣钱去。而我们的工人都是经过我们内部培训,要求焊接仔细深入、外观好,这就降低了生产速度。

但是订单减少,我们也需要养活一些工人,还有考虑到固定设备沉没成本、每个月都有折旧摊销,所以也只能考虑做些国内市场拖车。接到订单后,会给工厂留出一点操作费用,其余就定额给各个组长,让他来组织下面的几个组员来完成。不过国内市场拖车行业周期性非常显著,每年7、8月,3、4月,是旺季,但是其他月份市场都非常冷清,所以即使国内市场能填补,也只是填补一小段时间的空白,而且是在低利润的情况下。

 

5. 公司的几位主要管理人员,除技术是从2006年就和车间的几名工人一起研究生产拖车,生产、采购和财务都是在我被任命之后组织到一起的。生产负责人——车间主任X,也是花了一定时间精力才把位置坐稳,而且做到使大家信服。

X之前是在Z的另一个工厂工作,因为表现出色被选来做生产管理。但是他对新产品——拖车也没接触过,所以刚到工厂的时候,技术负责人和他带的几位老员工都有些不屑,认为他什么都不懂却来对生产指指点点,认为他没有经验、也就没有资历来管理他们。

但是X聪明,技术上很能钻研,在2007年5月份,国外技术负责人来指导生产的两个月,刻苦钻研,他也经常一对一的与老员工谈话,逐渐赢得了他们的尊重,并很快掌握且掌控了局势。而且X也很严厉,对于不认真工作,犯了错误不改正的员工,直接将其开除(主要是针对临时工)。

 

考虑到个人发展,2009年我离开工厂回到了北京。这段经历,也许在很多人看来比较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低端,但是对我来说却有一定的促进,我的领导给了我一个平台,让我站在一个高度去审视和思考问题。

2010年我来到光华,希望三年的学习能让我对管理的认识,重新帮助这个工厂成长。

匿名用户

发表于 2016年11月28日 12:58
1#
回复:“扎着辫子的小空降”在拖车生产企业的经历

一般来说,每一份工作都或多或少地带给职场人一些收获,职业技能或者业余爱好,当然这需要职场人的努力,包括思考和实践两个方面。当一段工作经历真正成为职场人的财富,那么,最终也将转化为企业的财富。这个过程中,企业为员工提供学习与发展的平台,反过来,员工为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创造价值。作为职场人,还是应当正确看待每一份工作,保持最基本的职业素养,并在工作中提升职业技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