匿名用户
杨总是一个小公司的大老板,说公司小,是因为整个公司算上杨总,才8个人,说老板大,是因为杨总在公司是绝对的家长式大派头,说一不二。
杨总是北京人,1950年生人,他的经历很具有典型的时代代表性,年轻时在山西插队,回城后进了国有某机械公司,90年代初下海经商,进入工程机械行业。
多年来,杨总靠着勤奋、悟性和人脉,把公司的业务越做越大,从开始最简单的工程机械配件销售,逐渐发展成现在的工程机械整机代理销售、租赁,主要代理国外的知名品牌,如山特维克汤姆洛克(SANDVIK TAMROCK)地下开挖设备、普茨迈斯特(PUTZMEISTER)混凝土泵送设备、利勃海尔(LIEBHERR)混凝土拌合站、日本加藤(KATO)汽车起重机及挖掘机、多田野(TADANO)全路面起重机、石川岛(IHI)履带起重机,芬兰永藤(JUNTTAN)液压桩机、意大利安特高(ENTECO)旋挖钻机、英国戴尔(DALE)发电机组等。
杨总在公司里的家长式派头,是有基础的。从92年成立到现在,公司全靠杨总掌舵,从上游供货商到客户关系,包括工商税务都是他一人出面搞定,公司里的员工都直接听命于他。
杨总每天的工作就是早晨到办公室一坐,就开始挨个点名叫员工们进来训话,心情好就夸几句,心情不好,就是一顿骂,有时甚至对着全体员工骂上几个小时。中午和晚上杨总基本都要陪客户和各路神仙吃饭应酬。
所以就造成杨总在公司,大家一团忙,杨总不在,大家一片闲的现象。可以说,近20年来,杨总的公司有形资产扩大了几百倍,但是这些资产都是杨总一个人单打独斗的成果,不是团队智慧的结晶。而管理架构、公司文化等无形资产,还是原地踏步。
现在的杨总,上面连着国外厂商,下面通着武警、军工的水电工程项目,资金雄厚,人脉广泛,在行业内部也算是个人物,很多事都可以出面搞定。但是有一件事杨总搞不定,那就是自己接班人的问题。
除了杨总,公司里稳定的员工只有两位,一位是杨总夫人,做财务;另一位是杨总的小舅子,做司机,这三位都是60岁上下,明显精力不济。另外几个年轻人,都是社会上招聘的,分别任销售、前台、行政、网管、宣传策划等职位,平均年龄也不过30来岁,活力不缺,但能力经验有限,平时也只有完全听命于杨总的指使,毫无独当一面,攻城拔寨的能力。40 来岁的中层力量根本没有,也曾经有过,但都受不了杨总的家长作风,纷纷离职,转投别家,有的还带走了杨总的几位大客户。
杨总接班人的问题很严峻,长期的喝酒应酬和早出晚归摧垮了他的身体,如果在坚持下去,可能命都保不住。可是公司里没有合适的接班人,临时招聘再培养也来不及了,还可能把多年的心血便宜了“外人”。自己的儿女出国留学,回国后都有各自的事业,根本不想接父亲的班,更不可能适应杨总一贯的以酒精换客户的行事方式,而杨总的绝大多数客户都是靠这种方式拿下并维持的。
任何企业都不能把解决企业的管理问题寄托于一个人或一伙人身上,企业规范化管理模式的建立只有依靠团队。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一套较完整的、“适合厂情”并行之有效的业务流程和易操作、重数据的作业表单,并配套出台科学的薪酬分配制度,即在逐步建立起规范化管理体制的基础上,逐步引进、培养一批适合企业的、素质好的专业人才,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。而有一支适合企业的管理团队,才能谈得上提高管理层的执行力,对制度流程才能考核、监控、跟进到位,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管理机制,固化工作流程,有效解决因执行力低下带来的有章不循、有章半循及制度、流程变形、流产的问题。
若如楼主所说,与其一个人独揽大权后继无人的话,公司其实可以利用一部分扩大了的有形资产来发展和壮大公司团队。
1.一来可以让公司更有规模。
2.也为更多的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。
3.同时,杨总也可以适当放权,为自己减压的同时 也让下面的人得以锻炼,为以后后继人也是一种考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