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4 规模碾压
澳大利亚啤酒市场的竞争格局非常具有代表性,我在讲课的时候经常把这个例子分享给大家。在澳大利亚总共有1534家啤酒厂,最厉害的40家啤酒厂,占了86%的市场份额,紧跟其后的10家啤酒厂,占了10%的市场份额,后面的1520家啤酒厂,占了寥寥4%的市场份额,且在血海中厮杀。
其实,强者意识很重要的点在于规模碾压。规模的本身就是一种竞争力。如果今天想要成为头部企业,我们就必须在规模上达到一定的程度,成为那40家啤酒厂之一,成为那10家啤酒厂之一。当企业沦落到1520家啤酒厂里面一家的时候,你可能连活着的资格都不具备,更不用说选择如何活下去,这是非常真实、生动的选择和挑战。
企业如果不能进入到行业的领袖阵营,意味着基本上赚不到利润。
做企业的人都有一句话:“数一数二,不三不四,其他的靠边站”。如何让自己成为数一数二的企业?如何做在细分领域能够脱颖而出的企业?这是每一个老板必须认真思考的话题,是我们必须要突破的方向。
白色家电的市场份额,也是非常具有说明性的。美的305.68亿,海尔智家150.76亿,格力电器245.65亿,海信家电17.41亿。除了这几家以外,还有其他的吗?其他的就比较小了。一个偌大的白色家电市场,你会发现大企业的规模是难以逾越的高山。
而今天的企业,各位老板,在什么位置?
位置决定你的强弱,位置决定你竞争力的高低。
企业如果做不大,很多时候在场子里面就只是活着,但不一定有收益。你会发现10%的领袖企业销售额是全行业的40%,利润是全行业的68%,净利润是全行业的72%左右。而70%的小企业净利润是5%左右,占整个行业5%左右。我们在经济学当中,把它称之为规模经济性。规模碾压是一种竞争力,是强者意识的重要表现。
我们现在回头再去想想那些“小而美”的尴尬。以前马老师在商家大会上不止一次跟大家讲“小而美”,结果他把自己的阿里巴巴搞得那么大。你们变成一个个小的“小而美”,他就可以一脚把你踩死。哪怕来一只蚂蚁帝国中的皇帝,也一脚就把它碾碎了,这就是小而美。
同学们,做企业只有一条不归路,那就是越来越大、越来越强的路。
当然我们要小心,不要为大而大,规模搞大了却不挣钱。
也不要大而不美,企业做大了,却不承担社会责任。杭州有部分直播带货企业,已经那么挣钱了,却还偷税漏税,这就很过分,大而不美了。真正的大企业要ESG,要承担社会责任。
第三种,大而不久也很糟糕。中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3.7年,美国企业的平均寿命是8.2年,欧洲和日本企业的平均寿命是12.5年。我们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,如何让中国的企业寿命越来越长久。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,活3.7年,绝对不是我们的初衷,我们希望能够做又大又强又久的企业。
不少企业家他们不想把企业做得特别大,因为他们知道,特别大是很累的。张一鸣讲,“公司还叫今日头条的时候,两位开发人员,却能做20多个应用。我也不清楚现在很多项目为什么要那么多人”,现在字节跳动有多少人?11万人。微软和苹果用了40年到达10万人,谷歌用了20年。从1个人到了10万人,华为用了23年,阿里和亚马逊用了19年,京东用了17年,腾讯用了14年,字节跳动用了10年。中国一个小的县城也就是10万人。在座哪一个企业未来有一天能做到十几万人,就是了不得的成就。
阿里五周年的时候,马老师说即使公司102年的时候,也不应该超过5万人。结果等到3万人左右的时候,他说人数太多了,不能再加了。后来也没有撑住,阿里在前些年已经超过了25万人。这其实违背了马老师的初衷,所以马老师在达沃斯论坛上说,他最大的后悔就是把阿里做得太大了。他甚至抑郁症发作的时候就讲,“我平生最大的错误就是创办了阿里巴巴”。
十年前腾讯只有2万人的时候,马化腾在致全员的信中就讲到,要克服大公司病,要重塑小公司精神。所以我们今天也要给大家提个醒,我们希望每一个在座的老板都要有大企业梦,但是不要犯大企业病。
我们一定要追求大而强的公司,但也要明白“天下大事,必作于细”。还是要日行三十里,不要忘掉严明的纪律。
我们有一个学员,戴鑫良,是做皮草生意的。我没有跟他沟通之前,我认为今年水貂毛、狐狸皮肯定卖得不好。没有想到,他今年营收已经过了10个亿。我说今年怎么了?发疯了?不是消费降级吗?
他说这跟大环境没有关系,主要是我自己牛。
这就是一个有强者意识的人,戴总讲,做有定价权的企业,这就是一个强者意识的表现。现在很多企业应该思考这个问题,我们在同行竞争中有没有定价权?还是不得不跟随行业,跟随市场的变化,不断去调整价格?
荐